首页 > TOP人文故事 > 【TOP人文故事】-禚志红
【TOP人文故事】-禚志红
发布时间:2018-08-31阅读量:12000

禚志红

科室:儿科

职称:副主任医师

单位: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

禚志红: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,愿竭力除患儿之病痛,助健康之完美

癫痫是儿童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,病因复杂多样,部分是由于遗传代谢病引起。明确癫痫病因非常重要,及时有效的对因及对症治疗,可避免神经系统进一步损伤及其他系统受累,使患儿最大程度获益。帮助家属了解预后,最好规划。


血肉模糊的一张脸


对于医生来讲,那些治疗顺利的患者往往难以记得,而疑难杂症则常常令人印象深刻。当被问及印象深刻的病例时,“很多,有些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忘了,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,有一张血肉模糊的的脸和他曲折的就医经历我从来没有忘记过”禚志红教授如是说到。禚志红教授提到的这位患儿是一个两岁的小男孩,在来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之前,已经辗转多家医院,一直被诊断为脑瘫合并癫痫,进行康复训练,花费巨大,疗效甚微。患儿依然频繁抽搐,发育落后,左侧肢体肌张力高,膝腱反射亢进,不能独坐、行走,语言发育迟缓,仅会喊“爷爷、奶奶”。初见这位患儿,禚志红教授发现他上唇出血,下唇2cm×2cm撕裂,两个手指被咬伤,已结痂。在与家属的耐心沟通中,禚志红教授了解到,王某的母亲智力低下,曾经有一个哥哥,在生后40天去世。面对这个特殊和贫困的家庭,不由得心情沉重。


查阅患儿既往病历资料,头颅磁共振正常,脑电图异常,各导高波幅棘慢波发放,结合发作形式,诊断为癫痫-强直阵挛发作,调整治疗方案后,患儿发作减少。但是患儿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自残,原因是什么呢?禚志红主任陷入了沉思。


火眼金睛,辨明疑难杂症


会不会是自毁容貌症?回顾分析患儿多次住院病历,禚志红教授发现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,其实既往多次肾功能检查都显示尿酸增高(642-824μmol/L),再次完善检查后依然显示增高,泌尿系彩超发现双肾散在点状强回声,提示小结石。至此患儿诊断基本清晰,如果能做基因检测进一步确诊就更好了。当时基因诊断费用昂贵,国内尚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检测。面对陪同患儿来就诊的年事已高的爷爷,想起他们之前曲折的就医经历,显然老人家已经无力承担。禚志红教授主动说“基因检测的事情我们帮你联系实验室,费用也帮你解决吧”。

基因检测结果显示: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(HPRT)基因突变,患儿确实患有自毁容貌症。


谨慎细心,为患者着想


自毁容貌症很罕见,发病率大约1/23-38万,X连锁隐性遗传,嘌呤代谢异常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。只能对症处理。为了给患儿更好的治疗,仔细查阅文献、组织会诊,最终为患儿制定了合适的治疗方案。通过调整药物,最终患儿癫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,让患儿佩戴专业的手套和牙套,适时地固定住手和胳膊,通过外力束缚来防止患儿自残。同时口服别嘌呤醇,阻断黄嘌呤氧化酶,减少尿酸生成。

癫痫发作控制住了,病因也清楚了,家属很激动,他们握着禚志红教授的手激动的说着感谢的话语的同时,也迫切的想知道患儿的预后。


“脑部的损伤是无法逆转的,目前也没有办法根治,好好看护,别再花冤枉钱了”。禚志红教授耐心的劝导和安慰家属。

每次诊断清楚疑难杂症,禚志红教授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欣慰感。她说:“对于儿童癫痫,特别有发育落后的时候,一定要重视病因的诊断,不能单单控制患儿的癫痫发病,或者针对他的发育落后做一些康复。只有病因确定了才能更好地诊治。假如这个患儿早一点找到病因的话,会少走很多弯路,少花很多冤枉钱。”


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


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,尽可能挽救患儿,让他重获健康,让他们的家庭重获幸福和快乐!这也是我们做医生的职责和幸福所在 ”,禚志红教授说道。禚志红教授的患者依从性普遍很高,这大概从患者入院的第一步就体现了出来,从仔细询问病史,查体,辅助检查,到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,规范选药和管理,每一个细节禚志红教授都做的尽职尽责,毫不含糊。而她却总是谦虚的说,依从性高要感谢患者们的支持和信任。能做到如此,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,还有对事业的忠诚的热爱。



个人简介
格式工厂4.png


禚志红

博士,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


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,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脑科学委员会委员,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青年委员,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罕见病委员,河南省卒中学会儿童卒中分会副主任委员,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副主任委员,河南省康复学会儿童康复分会心理行为发育学组副组长,河南省医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,河南省抗癫痫协会理事,亚洲及大洋洲小儿神经协会(AOCNA)成员。


2010~2011年在哈佛大学/波士顿儿童医院研修小儿神经系统疾病,主要从事癫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。


主持参与课题多项,在中华及核心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,其中SCI收录5篇,主编专著一部,获河南省卫生厅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